close
3月31日晚,古裝音樂劇《天臺遇仙》在椒江劇院上演。駱亞婷攝
臺州日報訊(記者吳世淵)
3月31日晚,一部美輪美奐的古裝音樂劇在椒江劇院上演。
舞臺上,來自浙江省歌舞劇院的7位主演、40餘位演員,演繹瞭一場千年以來,在天臺山境內流傳著的美麗神話——《天臺遇仙》。
這部音樂劇,改編自南朝《幽明錄》中記載的“劉阮遇仙”傳說,由浙江歌舞劇院和天臺縣政府共同投資打造。
相比於原著,該音樂劇在故事情節上,加入瞭戲劇性的矛盾沖突,使之更為跌宕起伏。
至於演出的精彩異味處理程度,劇院現場經久不息的掌聲,給出瞭最好答案。
天臺山有個美麗的民間傳說
“劉阮遇仙”傳說,早在漢晉時期就流傳甚廣,與《梁祝》《牛郎織女》《白蛇傳》並稱為中國四大神話愛情故事。
故事發生在東漢永平五年,劉晨、阮肇二人入天臺山采烏藥,遇到兩位仙女,雙雙結為夫妻,相處半年之久。後來,劉阮二人思鄉尤甚,便返回故鄉,誰知人間已過瞭七世,早已物是人非。二人再欲上山尋妻,卻怎麼也尋不得瞭。
“劉郎已恨蓬山遠,更隔蓬山一萬重。”唐代以後,“劉阮遇仙”成為瞭歷代文人油煙處理機詩詞創作中常用的典故之一,人們也把去而復來的人稱為“前度劉郎”。
上世紀70年代末,天臺縣的文化幹部們深入鄉村,挖掘整理“劉阮遇仙”的傳說,並結集出版。上世紀90年代,天臺縣文化館曾推出過越劇版的《天臺遇仙記》,在臺州巡演瞭28場,頗受好評。也有藝人將傳說深加工,將其衍生到曲藝、繪畫、雕刻等領域。2014年,“劉阮遇仙”被列入第四批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(民間文學)。
“不過,從影響力來看,‘劉阮遇仙’依舊不油煙處理設備如其他三個同是仙凡愛情的傳說。”天臺縣文廣新局局長王正炳認為,需要創作一個文藝精品,來擴大“劉阮遇仙”以及天臺山的知名度,讓老百姓都知道,天臺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。
2015年的一個春日,王正炳與浙江省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龍閑聊時,談起要將“劉阮遇仙”制作成大戲的想法。王文龍則提出,可以嘗試將該傳說編排成音樂劇,更能吸引年輕人的關註,雙方一拍即合。
2016年7月26日,大型音樂劇《天臺遇仙》項目簽約儀式在天臺舉行,這也是我省首次由省屬院團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資一部劇目。
當古老傳說遇上現代音樂劇
為瞭讓這部音樂劇盡善盡美,浙江歌舞劇院的主創人員們個個都使出瞭“洪荒之力”。
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的90後編劇葉弘蕾,多次來到天臺,與王正炳溝通。在僅僅200多字的故事原文基礎上,她大膽創新,不光細致刻畫瞭仙凡之間的愛情,還加入瞭反派角色“山妖大王”金科、搞笑角色太白金星等人物,使得劇情更符合當代審美。
國傢一級作曲傢李軍,連續奮戰20多天,寫出瞭該劇所有的音樂曲目,曲風融合瞭東方戲曲與西方歌劇的特色,古典與流行並存。當音樂通過演員之口,在舞臺上展現的那一刻,所有人都為之嘆服。
國傢二級服裝化妝設計師胡亞莉,負責該劇演員們的服裝、化妝造型設計。她將所有主演的造型,全部按照當下流行的古裝動漫人物形象來設計。兩位女主角的翩然靈動不必說,反派金科霸氣十足的衣冠尤其吸睛。
導演與演員們在後期排練中,對表演反復推敲打磨。女主角鄭培欽,是天臺的榮譽市民,本次出演“傢鄉”的劇目,更是格外努力。因為戲份重、唱詞多的關系,她的嗓音始終處於高壓狀態,隻好在練習時不停地喝檸檬水潤喉。
經過主創團隊100多人歷時半年的努力,這部總投資500萬元的音樂劇,於今年1月10日,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首演,獲得瞭杭州人民的高度贊譽;2月9日,又參加杭州劇院2017省屬院團新年演出季演出;3月底,《天臺遇仙》先後在天臺中學起鳳藝術館、椒江劇院演出,得到瞭傢鄉人民的熱捧,兩場演出都是一票難求。
接下來,這部音樂劇將在臺州乃至全省各地巡演,同時,它也被列入浙江省高雅藝術進校園項目中,未來將展現給更多年輕的觀眾。
天臺縣還嘗試用這部音樂劇把遊客留在天臺、留在臺州,使其成為地方旅遊的一大看點。“《天臺遇仙》的版權為雙方共有,浙江歌舞劇院會負責為天臺培養一支本土的表演團隊,長期駐本地演出。”天臺縣文廣新局副局長徐有波說,目前,該計劃正在前期籌備中,“將來,遊客來到天臺,不光能看到美麗的自然風光,還能聽到動人的愛情故事,這對於打造地方旅遊品牌,是非常有利的。”
縣域民俗文化精彩紛呈
臺州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。近年來,各縣(市、區)都在挖掘民俗、開發民俗,嘗試走出“民俗+旅遊”的新路子。
“二月二燈會”,是黃巖寧溪的民間傳統節日,相傳起源於南宋,盛於明油煙處理設備清,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。燈會一般在二月初二上燈,到初八落燈,前後七天七夜。
初四那夜,被稱為“大迎”,也是“二月二燈會”的高潮,各宅都要組織一支幾百人的隊伍參加迎燈,持續兩三個小時,敲鑼打鼓,各展所能。各宅的迎燈隊伍中,銅鑼前導,高照隨後,各式花燈、臺閣、滾龍、舞獅、鬧湖船、粗吹細吹,彩旗隊、鑼鼓隊邊走邊舞,熱鬧非凡。
“每年‘二月二’,寧溪會聚集成千上萬的人來看燈會。”黃巖寧溪鎮文化站站長王建國認為,對於當地而言,“二月二燈會”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,利用好,便能“以節帶遊,以遊促商”。
“目前,寧溪正在大力促進‘二月二’的節慶品牌化,將節日與特色農產品、民間手工藝品結合起來,有助於提升本地旅遊產業的發展。”王建國表示,“官導民辦商助”的性質,會有利於傳統節慶市場化的發展。
與黃巖“二月二燈會”類似的,還有椒江的送“大暑船”。
每年的農歷大暑這天,椒江葭沚老街上,一群年富力強的年輕人,扛著一艘“大暑船”,從五聖廟出發,來到兩公裡以外的碼頭,將船推入海中。這艘船最終會被大漁船拖入海中、點燃、任其漂流,餐廳油煙味人們希望通過送走“大暑船”的同時,也送走瘟疫與不幸,祈禱往後幸福安康。
“除瞭扛大暑船的人之外,遊行隊伍中,還有走高蹺、蕩湖船、舞龍、抬閣等表演,很有地方特色。”椒江區民間文藝傢協會會長陶棣華表示,送“大暑船”那天,雖酷日當頭,卻阻擋不瞭圍觀群眾的熱情,“臺州各地的人們都會來看,街道兩旁的人不下萬餘。”
椒江區政府顯然也意識到民俗文化帶來的旅遊價值。今年,椒江提出瞭保護和開發葭沚老街的目標,除瞭對重要歷史遺址進行修復外,也要傳承和發展原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“今年的送‘大暑船’活動,將與美食小吃風俗相結合,相信會更受歡迎。”陶棣華說。
此外,三門的祭冬,路橋的洞房經,仙居的春祭,臨海的黃沙獅子,溫嶺的大奏鼓,玉環的坎門漁傢舞龍等民俗,也都被地方政府所重視,正逐步開發相應的文化特色旅遊項目。
828F63C7818014F1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